最近飛快的速度看完了Michael Crichton的State of Fear,中文譯本的書名是恐懼之邦,倒是很直接的譯法。

本來只是在交誼室看到的二手書,想想最近很少看比較通俗的小說,就拿回家擺著,沒想到在讀完非洲小說後,才沒兩三個晚上就看完了。通俗文學真的是page tuner啊,文字很簡單,分章也明快,順順的就可以翻完近七百頁。

一直還滿喜歡Michael Crichton的科學懸疑小說,順暢的節奏,襯著半假半真的的科學背景,消遣的好讀物。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的巧合,或是我寫論文走火入魔,這本小說很大的架構居然建築在後現代解構理論上,頓時看小說的罪惡感降低百分之七十.....

其實這本書最主要的焦點還是在環保的問題上啦,主要在討探環境保護主義盛行的問題,書裡的的質疑在於地球科學也好,大氣科學也好,人類其實知道的都還在皮毛,或者連皮毛都談不上,但是很多温室效應的數據,冰山融化的預言,却一天到晚撥送,媒體和一般大眾也很少查證背後科學的支持性,而事實上(是作者說的啦),因為人類在於這一類科學的發展程度低落,其實根本無法做出有效的預測,甚或對過去的氣候變化整理出趨勢,提出解釋。

那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冰河要融化,海洋水位上升,氣候開始劇變的資訊之中呢?這就是解構主義進場的時候啦,基本上,作者大膽地提出了現代國家是以”恐懼”為統治的主要手段的主張,在冷戰期間,國家統治的正當性源自於對核戰的恐懼,而冷戰結束之後,環保議題取而代之,成為恐懼的來源之一,後來的九一一,恐怖主義,都是國家機器強化人民的恐懼進而推展某些政策的籌碼。

當然,遵循解構主義的原則,作者也用歷史的演進作為他解構”環保議題”的工具,他提出環保概念興起,與柏林圍牆的倒塌正處在同一個時間點上,也就是以冷戰的結束做為環保這個概念的起始點,在不完全的科學實證下,政府與媒體開始操弄這一個議題,而許多的氣候科學也開始興起,”我們生活在一個環境危機的時代”這個概念,就這樣開始深植進人民的意識之中。

另外一點讓我有所感的,是歐美國家推進環保主義的手法,這個問題,一直存在於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衝突之中,作者批評了歐美國家的鄉愿,以及一貫的要將自己的政策移植到開發中國家的行逕。其實這又何止於環境問題呢?經濟的私有化,貿易的自由化,甚至公平交易法的原則,智慧財產權的概念,我們看到太多單方面出口的價值觀,今天在貿易問題上,似乎”政府干涉”已經變成了髒話不能提,而太多的論文,簡簡單單地用一句”自由貿易”,就要立證作者的推論。解構主義是受到很多批評,尤其是在將一個概念解構之後,它並不能給你一個替代品,但是經由解構的過程,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原來被埋藏的另一方面思考,對一些視之為當然的概念能有新的質疑和討論。

我想到,小時候我們常常呼喊著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,自詡為解救地球的小戰士,畫圖比賽中常見的構思就是一個冒著黑煙苦著臉的地球,轉變成為一個綠色笑著臉的地球。不是要反對環保,我仍是覺得我們可以隨手做的,就儘量做,但是這不是為了成為高尚的地球小戰士,地球的生命遠遠長於我們,到現在它還是保持著活力,在不斷的變動之中,我們在做的,只是在創造一個對人類更舒適的環境罷了,地球不會因為污染而滅絕,人類才會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mp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