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認真做論文的關係,對於投入學術界的想法又增強了許多,最主要還是發現自己喜歡做一些比較理論的東西,教書可能是其次,讀書做研究似乎對我的吸引力也不小。

觀察了一些年輕的學者,看看他們的背景和學術生涯的起步,真的有領悟到,如果要年輕就成功,生涯規劃是必要的。最主要的還是早早就要立下志願,朝著一個方向目標一直走,通常這種人的履歷上都會有很集中的強項,找工作時自然會突顯出來,達成目標的年齡也會比較低。

看看自己呢,就是一個沒什麼規劃的反例。說沒有規劃也不盡然,二十出頭的那一陣子還是很有計劃地走,一步一項地在履歷表上堆積,是從念了博士之後,整個人生開始鬆散起來。照理來說,如果我從一開始就堅定要走學術界這條路,就該多參加很多研討會,累積人脈,發表文章,累積出版數值。

但是我都沒有做。回頭看看,念博士的這段時間,算是我人生裡最迷惘的時候吧。歐洲和美國在國際經濟法上的取向還是有差的,一向學的東西都偏向實用派的我,發現旁聽課堂上有很多理論都不懂,參加研討會時,也抓不到討論的重心,自己看書也抓不準方向,論文剛起步,老師能幫的也很少,後來因為經濟上的原因,大半時間都花在賺生活費上,然後指導老師又出事,一大段的空窗期,於是我和學術圈也就漸行漸遠。或許薑還是老的辣,換了現在的老闆之後,雖然他一年不在倫敦幾天,但是終於能給我一個指導的方向,經由他的引介,我也能慢慢重新抓到歐洲研究的方向,至少知道要朝那一個方向去看文章,自己的論文也比較有理論上的成形。

於是晃了一大圈,還是回到學術界的老道上來。但是比起其他要畢業投入教學市場的人,我也沒有出版,也沒有什麼研討會發表,履歷上就遜了一截。後果就是可能要從比較差的學校開始再累積點數,然後再慢慢轉。

很可惜嗎?其實也不會,因為比起二十五歲,好像一切都很光明美好的那時,現在的我反而比較篤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。以前很順,順到自己其實都不確定這是不是我想要的,因為一步步緊緊捱著,沒有時間讓我去想我要的是什麼,沒有什麼挫折也意謂著沒有什麼去選擇的動力,就是悶著一路往劃好的跑道走。

Kati 老是說,她最最討厭的就是二十五歲上下,事業剛起步的年青人。因為那個年紀,總是充滿了對未來很確定,很光明,很成功的氣勢,她總是想潑他們一頭冷水,告訴他們生命裡的不可知太多了。我們笑,因為我們知道,那時的我們也是這麼一副當然的死樣子,要經歷過一些,才能把稜角磨得平一點。

不過話說回來,能夠早一點有些成就當然是早一點的好,所以,還是好好的生涯規劃一下吧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mp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