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up


喝湯這件事,也算是我的幾個文化衝擊遭遇之一吧。

餐前喝湯或餐後喝湯,是第一件。雖然我不介意吃西餐時先上湯,但是吃中餐或是家裡這種不中不西的料理時,一碗熱湯對我來說是最好的終結方式。偏偏小游龍討厭飯後湯,他總覺得喝完湯,應該還要有些什麼上桌,不過這實在不是問題,反正一鍋湯熬好,我飯後喝,他配飯喝,誰也管不了誰。

至於湯的內容,就比較需要協調了。中式湯大多是清湯,除了玉米濃湯之外(沒錯,玉米濃湯是台灣料理),我大概沒有煮過什麼濃濃稠稠的湯,就算是雞骨魚骨金華火腿豆芽熬出來的高湯,最終上桌時也不會變得稠稠的,仍舊是可以見底的清湯。我自己燒菜時還沒有問題,只是到了婆婆家時,面對一道道奶油麵粉調過的濃湯,有時候真的喝得有點痛苦。奧地利的清湯其實也很好喝,最普遍的是用整塊牛肉加根莖類蔬菜下去熬的湯,上桌時或許加進切成條狀的煎餅,或許加小米糰(polenta),或許加肝丸子,其實我都喜歡。可是其他那些把蔬菜打成泥,再加進厚厚的鮮奶油或麵粉調出來的濃湯,我真的不愛,總覺得實在太膩口,湯不成湯,像是在吃另一道菜,而不是喝湯。

不過最糗的,應該是還在住宿舍那一年。天冷了,我翻著報紙上的食譜,室友突然提起,那是她家德國北部的地方湯,我興致也來了,說好要試著做,還要請眾室友們一起喝湯。到了晚餐時間,我的湯已經準備好了,但是其他室友們都沒有做晚飯的動作,我覺得納悶,就問了:
「你們不準備晚餐嗎?」

大家也很納悶地看著我:「你不是要請我們喝湯嗎?」

那時是我第一次明白,原來湯也可以是主菜,再弄個沙拉,把麵包切一切,也是一餐。

這個後來被德國室友評價為真的很好家鄉味的湯,是用培根和洋蔥為底,先煎香了,再放進其他的根莖蔬菜。根莖蔬菜可以是紅蘿蔔、芹菜、parsnip、swede、celeriac celery和馬鈴薯,不過如果放馬鈴薯的話,選waxy的比較不會散,或者比其他蔬菜晚個20分鐘再加進去,也比較不會弄得整鍋湯糊糊的。

不過這道湯特別的地方是在上桌前2分鐘,要拌進冷凍的小蝦仁,蝦仁不須久煮才不會縮得硬硬的,但是加了蝦仁會給整鍋湯襯出蔬菜的甜味,而且吃起來還比較清爽。據說加蝦仁的這道手續,就是這個北德湯的最重要的地方特色。

照片裡的青豆仁是因為我家裡沒有芹菜也沒有parsley,湯裡我放了紅蘿蔔,parsnip 和 swede,只有紅紅白白的顏色,覺得不太漂亮,否則青豆仁是不需要出現在這道湯裡的。

那天我還烤了一塊麵包配湯吃,熱呼呼又多料的一鍋湯,真的是驅寒的妙方喔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mp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