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近因為足球賽,我們聊到身份認同(identity)。 有趣的是,我們兩個不但都不支持英國隊,反而總是站在反英的一方。反觀學長,拼死也替德國隊加油,就算在人滿滿的pub裡,面對德英二戰情結高昂的英國人,他還是很不畏懼地為德國吶喊。

我就在想,留學生對留學國,到底存有什麼樣的身份認同。

像Foucault說的,很多社會觀念是被建構出來的,身份認同也是一樣。為了區別我們的不同,所以我們建構了對某一種族群特質的認同。如果一輩子待在台灣,可能不會那麼強烈地感受到我是台灣人,如果沒有中國和台灣之間政治對立,我們也不會對身為台灣人那麼敏感。身份認同,我是台灣人的概念,基本上就是為了區別”我不是.....”而建構出來的。

雖然我自己頗信服這種歸諸於社會建構的理論分析,但是到頭來,情感上還是跳脫不出對於身分認同的強烈需求。”我是台灣人”這一個反應,在身處異鄉之後越來越強化,因為我不是,也不要是英國人,我不是,也不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,因為在周圍開始有了許多不同的人,就越發想要突出自己和他們的區別。而這種區別,在英國這個環境裡,因為”外國人”的身份,而產生的不同待遇,甚至因為是來自不同國家的”外國人”而產生的不同待遇,使得”台灣人”這個身分標記更為明顯。

有時會想,我和麻辣小游龍的小孩,會有什麼樣的身份認同。根據台灣的國藉法,他們一輩子也不會成為中華民國國民,他們在正式身分上,可能是奧地利人,也可能那個屬地主義出生國的國民。但是情感上呢?我們不太可能住在台灣或奧地利,那小孩們可能會在一個父母都是外國人的地方長大,就算是英國好了,那麼他們會認同台灣?奧地利?或是英國?

麻辣小游龍說,身份認同不是那麼重要,只要是快樂的地球人就好了。可是那些隱藏在身份認同之下的要素,像是武俠小說,儒家文化,道家處世,過農曆年,文言文,我都會可惜如果不能和我的下一代分享傳承。

話說回來,我也看過移民第二代的小孩和父母頂嘴,說我不覺得我是華人,父母生氣地說爸媽都是華人,你不是華人,是什麼?小孩也很誠實地說,你們很多觀念我都不認同,為什麼我是華人?當時做為旁觀者,只覺得很多事情,都不是父母能夠主導決定的,只是後來想想,把自己擺到那個位置上,還是會有些唏噓。

或許移民的心態就是這樣吧。想要在一個異國的環境下,最多最多地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,但是這種東西畢竟是建構出來的,沒有那個社會文化歷史背景,下一代很難建構出和自己一樣的認同,就算一個家庭怎麼樣積極地保持原來的風俗,擺在更大的社會環境之下,還是會被稀釋掉。

更何況是我們這種文化混雜的家庭,不是台灣式,也不是奧地利式,還很抗拒成為英國式。就像麻辣小游龍說的,順其自然囉,要看破社會建構出來的身份認同,當個地球人就好了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ampel 的頭像
    champel

    我,麻辣小游龍和蔬菜們

    champ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